作为对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魏思乐“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尤其是OTC市场上的投入”的承诺,日前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刘保罗在京表示:“今年,诺华的目标则是加大开拓中国OTC(非处方药)市场力度。” 对此,北京诺华制药总裁刘贞贤给予了具体阐述。根据刘贞贤的规划,为避免产品的重复推广、降低销售成本,诺华中国今年将重新整合OTC的市场和销售,把过去独立出去的OTC销售队伍重新并入专利药业务,大力扩充销售队伍,拓展二、三级市场。 ■ 蜂拥而入 先于诺华,作为一种信号,有“全球维生素专家”之誉的瑞士罗氏公司继推出复合维生素产品“爱乐维”之后,借去年在中国市场推出另一种复合维生素产品――维多宝之际,就已经开始了中国OTC市场之旅。 从维多宝的推出,我们就可以看出罗氏对中国OTC市场的重视。与以往不同,罗氏此次推出的维多宝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研制的,其中添加了适合中国人特点的高端复合维生素产品。而根据罗氏大药厂香港有限公司亚太地区总监明毅仑的介绍,罗氏已经订下计划,力争今后5年内在中国OTC市场上实现销售额年增长50%、到2008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目标。按照罗氏的规划,这只是其进入中国OTC市场的开始,今后,其将针对中国市场特点,不断在中国推出OTC系列产品。 与罗氏一样,在去年进入中国OTC市场的还有德国默克集团;然而相比于罗氏,默克的进入显得更为高调。去年9月,默克在上海宣布从即日起正式进入中国OTC(非处方药市场)。与此同时,默克还宣布已经跟广州蓝色火焰广告公司签订了合约,准备在3年内将1亿元投入广告。根据该集团副总裁梁霭明的阐述,全年不间断地推出广告是其进入中国OTC市场的市场攻略。按照他们的思维,在中国就是要“一鸣惊人”,而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做中国最好的OTC市场品牌。 而默克赖为进入中国OTC市场的“敲门砖”是被统称为“弗利民博士”的4类OTC药。该4类OTC药分别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的“美敏伪麻口服液”,治疗感冒发烧的“双扑伪麻”,解热镇痛的“怡芬宁”和治疗哮喘的“赛比舒”。这四类药是默克从目前在欧洲畅销的100多个品种中挑选出的最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目前,默克已经确定在中国走高端路线,目标人群定位在大中城市的中、高收入阶层。 ■ 巨大蛋糕 其实,诺华也好,罗氏、默克也好,已经算是中国OTC市场的“后生”了。目前,世界最大的10家OTC公司中,史克、强生、惠氏、拜耳等早已经进入中国,并占据了目前中国大部分的OTC市场。中美天津史克制药的总经理杨伟强很早就表示过,“自从新葛兰素史克成立以后,为了配合整体的安排,史克的目标就是朝着OTC方向发展,目标是整个行业的龙头老大。”而其攻占市场手段主要是在各领域树立史克公司的OTC品牌,如以前在感冒药领域的“康泰克”和“新康泰克”,以及去年与诺华合作推出的皮肤药领域的“兰美抒”。至于西安杨森和上海施贵宝,则更是为国人所熟悉。 而吸引这些跨国公司纷纷进入的是我国日益增大的OTC市场。根据统计,截止2002年,我国OTC销售额已达到240亿元左右。然而这还不是全部,按照国际惯例,OTC一般要占到一国医药市场的30-40%。而我国药品市场目前已经高达2000多亿人民币。因此200多亿的市场规模仅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10%-15%,因此其发展空间显而易见。更难得的是,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依然处于非常迅速的发展过程当中。 从目前情势看,除了史克、强生、惠氏、拜耳、罗氏、默克及诺华等,在国内OTC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还有北京同仁堂、三九集团、哈药集团等国内企业,中外企业巨头分食OTC市场这个“大蛋糕”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 仍有待发展 从国内OTC市场发展来看,我国是在2000年开始对药品进行分类的。而罗氏、默克等直到去年才开始进入中国OTC市场,除了对中国OTC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缺乏真正的了解和足够的估计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与政策法规缺失相对应的是OTC市场环境的混乱――按照梁霭明的说法就是“当时的中国OTC市场机制还不健全,进入一个并不规范的环境,风险太大”,这就使跨国巨头们进入中国OTC市场有“如梗在喉”之感,因此,进入中国市场也就显得格外谨慎。 没有进入中国市场、表现非常谨慎并不意味着这些跨国巨头们就“无所事事”――“早在两年前,默克就已经在为入市作着充分的准备,并等待一个成熟的契机”,默克中国总裁马丁先生如此表示。作为准备工作,在这两年里,默克对中国OTC市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的同时,默克也在等待中国OTC管理法规和相关药品广告法的出台、等待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完善、等待中国消费者消费意识的更加成熟。 也就是在默克等待的这一段时间里,经过杨森、施贵宝、葛兰素史克和惠氏制药等的艰苦拓展,已经在我国培育起了一个较为规范的OTC市场环境。在意识到条件基本成熟之后,去年默克就高调进入了我国OTC市场。罗氏、诺华也是如此。 因此,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随着众多国内外医药企业的进入,未来几年,中国OTC市场上一场“恶战”将不可避免。因此,至少在2005年以前,我国OTC市场依然会处于一个转型阶段的混乱时期,依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转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