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巨头寻觅制剂利益业外资本看好发展机遇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13:15:33
世界原料药生产的大规模转移给中国原料药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原材料涨价、能源短缺、出口退税率调低、产品降价、环保成本增加等多重压力,又对原料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休 闲 居 编 辑
在刚刚结束的第52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春季交易会上,原料药领域展现的“围城”情结则将机遇和压力并存演绎得淋漓尽致。
出城者:多极发展减风险
华药集团的刘寿文总经理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华药集团以“四个转变”为核心的产品结构调整策略就包括将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以原料药生产为主”转变为“原料药和制剂生产相结合”。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制药集团之一,华药集团的抗生素系列雄居行业龙头老大,维生素C、维生素B12占据了原料药市场的重要地位。但由于近年来原料药利润持续走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华药集团开始意识到产品结构相对单一背后潜伏着巨大经营风险。如何规避风险?最好就是改变原来单一依靠原料药一条腿走路的局面,争取原料药和制剂两条腿走路。华药集团计划用2-3年时间完成这个转变。此外,华药集团还有意进攻健康产品。“相关工作进展非常好”,刘寿文说。
山东新华制药是解热镇痛类原料药出口的领头羊,然而他们也在悄悄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经理郭琴介绍,山东新华生产的原料药约有60%出口,40%内销,今年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比较大。此外,由于企业生产以解热镇痛类为主,相对单一的品种结构造成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新华制药希望制剂品种能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据悉,在短时间内他们已推出了两个一类新药、两个二类新药及若干个三四类新药。
相比之下,鲁抗集团的产品结构调整之路开始得更早一些。董事长章建辉向记者证实,鲁抗集团5年前就在搞产品结构调整。目前,动物、植物等农业用药和生物制品已经占到鲁抗总销售额的1/3。而在今年一季度的销售利润中,制剂利润占到50%以上。与此同时,鲁抗在原料药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独家品种大观霉素占领了国内70%的市场份额,去年销售30吨,今年计划做到60吨,在巩固粉针剂国内市场的同时将加大原料药的出口。章建辉透露,为了在今后三年内竞争激烈的抗感染药品国际市场取得优势,鲁抗将在今年重点推出仑氨苄西林、头孢噻呋、硫酸粘杆菌素等原料药。看来,最早从“围城”走出去,鲁抗集团受益匪浅。石药集团冲出“围城”则选的是另外一种途径――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石药集团发展部总监李治彪说,石药一直兼顾原料药和制剂的发展,维生素C市况良好,维宏和欧意也在制剂市场上取得了较大成功。今后石药将立足于改进技术,扩大规模,把更多精力投向高附加值的品种。
进城者:千方百计抓机会
正当原料药大鳄纷纷出“城”之时,我国原料药产业也迎来了进口关税下降、跨国药企转移生产等发展机遇。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沈贤姬指出,2003年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生产完成35万吨,比上年增长9.36%,供应出口量完成16.9万吨,比上年增长24.35%。这表明我国原料药市场继续高速发展。
高速发展的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业外资本:跨国公司盯住了中国原料药市场商机,制剂企业开始狂赌原料药,化工企业也欲分原料药、中间体的一杯羹……一时间,在通往原料药“围城”的道路上布满千军万马。
方正集团入主西南合成可以看作是业外资本涉足原料药制造的代表作。西南合成是全国重要的原料药产业基地,方正不惜重资入主,可见其进军原料药的决心之大。在此次原料药会上,西南合成果然焕然一新。原料药领域内的兼并重组为大量业外资本进“城”创造了良机。山西威奇达药业是亚洲威富控股有限公司整合大同二药等3家公司组建起来的企业,其引进意大利技术,采用意大利、德国设备生产克拉维酸钾、7-ACA等原料药,从2001年组建起,仅用三年时间,去年销售额就达到了2.6亿元,纯利达6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也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原料药市场。巴斯夫作为全球500强企业,非常重视中国的原料药市场。据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BASF)精细化学部张文忠介绍,目前,其在沈阳与东总的合资工厂(其中巴斯夫占98%的股份)生产系列人用、畜牧业用维生素,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帝斯曼(中国)有限公司(DSM)营养产品部中国区经理唐大为则表示,目前,帝斯曼在上海、无锡、石家庄、张家口等地都有生产基地,主要生产维生素等原料药。其研发的茶多芬(EGCG)从绿茶中提取,抗氧化能力比维生素C强4倍,由茶多芬生产的茶维力制剂也已在中国上市。而面对新“居民”的加入,“城”里的原“居民”当然也不甘示弱。上药集团将抗生素之外的原料药业务整合在一起,成立了原料药事业部。据该事业部市场总监田景文介绍,目前,其主要任务是把集团内老的品种拿到新建生产基地里去生产。针对上海严格的环保控制,上药集团将注重发展外包业务。此外,上药集团还将在新技术、新工艺上寻求突破。在本次交易会上他们带来了自己的特色产品。
旁观者:生存规划市场定
当原料药成为业内业外“烫手的山芋”时,从医保商会传来信息:在第95届广交会上,原料药仍然是成交重点,但竞争力有所减弱。
大会统计表示,截至4月20日,西药原料成交5408.39万美元,占本届广交会医保类商品成交总额的20.74%,比去年秋交会增长16.11%。其中,维生素C成交了1236.50万美元,比去年秋交会增长45.65%,主要成交国家与地区是日本、欧盟、俄罗斯和美国,但出口平均单价有下滑的趋势,目前报价在4~4.5美元左右,比前一个月下降了20%左右;扑热息痛成交70.60万美元,比去年秋交会增长23%,主要成交国家与地区是东盟、中东、加拿大,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影响,扑热息痛的出口报价已由1.9美元/公斤(FOB)涨到2.3美元/公斤(FOB)以上;此外,青霉素工业盐成交了146.41万美元,同比下降了54.23%,主要原因是国内生产企业竞争激烈,出口报价已到成本边缘,加之印度有可能对我青霉素工业盐实行“特保”,故企业成交谨慎。
专业人士指出,当前我国原料药生产领域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在大部分大型企业生产线开工不足的情况下,各地依然陆续上马大量工厂。国家发改委有关维生素C、青霉素类原料药企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有序竞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毫无疑问,市场机制必将是决定原料药走向的终极力量。由于市场需要原料药企业在发展中逐步整合,今后一段时间内,进出原料药“围城”的脚步匆匆。品种、工艺、规模、价格、成本、地域优势、渠道、营销等交错复合的若干因素将协同作用来决定原料药企业的成败,这才是中国原料药这座“围城”的生存规则。
(转摘自“中国药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