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疫苗的发展及前景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18:40:14
疫苗来预防疾病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更是肿瘤防治的方向。解放军304医院杜楠博士指出,目前肿瘤疫苗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而尚未被用于健康人的肿瘤预防。
杜楠介绍说,肿瘤疫苗的作用是应用特异性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肿瘤抗原,来激活、恢复或加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清除残存和转移的肿瘤细胞。目前,肿瘤疫苗已发展到第二代。第一代疫苗是在整个肿瘤组织或肿瘤细胞的提取液中加入非特异性佐剂制成,它可以产生20%左右的临床反应;第二代肿瘤疫苗是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或重组的肿瘤抗原。第二代肿瘤疫苗具有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和最小毒性的特点。休闲 居 编 辑
――肿瘤疫苗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
人们一般将肿瘤疫苗分为3类:
第一类为增强肿瘤免疫原性的肿瘤疫苗。肿瘤之所以不能被免疫系统识别,主要是由于肿瘤的免疫原性很弱。因此,应用免疫佐剂来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是早期肿瘤疫苗的特点。此类疫苗是在自体或同种异体肿瘤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裂解物中加入佐剂(如弗氏完全佐剂、卡介苗、明矾和棒状杆菌属等)构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注射部位的炎症反应激活抗原呈递细胞(APC),产生细胞素以及B、T细胞在抗原周围的集聚有关。
第二类为基因修饰的肿瘤疫苗。由于肿瘤细胞缺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第II分子和B7复合刺激分子,以及不能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细胞因子,所以不能被免疫系统识别。但APC具有这些功能,如果对肿瘤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使其产生类似APC的功能,将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基因转移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免疫系统的深入了解,人们能够按照APC处理和呈递抗原的特点,对肿瘤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制成基因修饰的肿瘤疫苗。
第二类肿瘤疫苗还包括以重组质粒、病毒或细菌为基础的肿瘤疫苗。
第三类肿瘤疫苗是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有证据表明,很多肿瘤细胞不能引起机体抗肿瘤免疫作用的机制,并不是由于缺乏肿瘤抗原,而是机体的APC不能将肿瘤抗原呈递给免疫系统。树突状细胞是已知机体内抗原呈递能力最强的细胞,它能捕获抗原,并将信息传递给T、B淋巴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因此,如果将肿瘤抗原注入树突状细胞,将可引起机体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种方法已经在动物模型中获得成功,使动物产生了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且可抑制鼠肿瘤的生长。
――瘤疫苗研究展望
肿瘤疫苗从早期的非特异性疫苗发展到今天的肿瘤抗原特异性疫苗;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基因修饰肿瘤细胞为基础的疫苗发展到现在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肿瘤抗原特异性疫苗,都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基因转移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获得了较好的结果:1997年,美国Jefferson大学报道,大约60%的黑色素细胞瘤转移患者,在注射肿瘤疫苗后存活5年以上;1998年10月,波士顿研究人员制成一种经过生物工程改造的肿瘤疫苗,它包含一种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T细胞保持较长时间的攻击力。目前,国外已有多种肿瘤疫苗已经进行或正在准备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包括皮肤癌、前列腺癌、肺癌、结肠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疫苗。可以期待的是,至少几种肿瘤,如黑色素细胞瘤和肾细胞癌,应用疫苗治疗可以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杜楠同时强调,要提高肿瘤疫苗的特异性和疗效,有几个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患者体内的肿瘤为什么不能直接诱导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可能与肿瘤患者的免疫缺陷或患者T细胞信号传导障碍有关;肿瘤是如何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的?这可能由肿瘤细胞的MHC表达减低、转运抗原程序缺乏以及有些肿瘤产生的某种细胞素抑制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所导致。另外,由于人类肿瘤成分复杂,肿瘤抗原表达不均一,就可能需要用多种肿瘤抗原免疫,才能诱发患者的有效免疫反应。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