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儿童高危杀手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2-01 13:05:05
抽样调查显示,意外伤害已占0至14岁儿童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其中窒息死亡又占了很大比例。吸入异物是造成儿童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高危人群为0至4岁。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关异物导致孩子窒息的报道。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孩子的气管如此容易误入异物?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喉咙食道 各司其职 休 闲 居编 辑
咽喉部位是“气道”和“食道”的交汇处,吸入的气体和吞咽的食物在这里分道扬镳,各走各的道。气道(喉腔、气管、支气管)只供气体通过,容不得任何液体、固体物质进入。一旦进入,则称为“气道异物”,轻则呛咳,重则窒息;同样,正常情况下,气体也不进入食道和胃肠。如果误入,量多时也会引起症状。
而管理这个交通要道分流的就是“会厌”——喉腔开口处的一个舌形活盖。平时呼吸、说话时会厌向上开放,气体自由进出气道;吞咽东西时则向下盖住喉腔,使水和食物不至于进入气道。会厌的分流功能受神经系统吞咽反射功能的自动控制,而婴幼儿因吞咽反射功能尚未发育健全,故最易发生液固体物质误入气道的“交通事故”。
窒息夺命 只在瞬间
事故一旦发生,情况严重的就可能导致窒息。所谓窒息,就是呼吸道被阻塞或闭塞,空气无法吸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人因急性缺氧而死亡。一般窒息数分钟心跳就会停止。济南女童从出事到送往医院不过10分钟,可孩子却已停止了呼吸和心跳,表明窒息索命的短暂。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窒息源就是气道异物。气道异物事故多发于3岁以下小儿。小儿喜欢将带壳的松子、瓜子、花生米、糖球甚至不能吃的玻璃球、钱币、钮扣和一些小玩具放入口中,哭、笑、吸气时极易误吸入气道。近来报道较多的是果冻误吸造成窒息,值得格外警惕。
抢救窒息 就地出招
气道异物造成窒息后,呼吸完全不能进行,几乎没有入院急救的机会。这时最需要家长、保姆、幼教老师及其他在场的人,就地予以有效的抢救:
鼓励咳嗽 引起窒息的异物多卡在喉咙,特别像薄膜、果冻类异物,通常只有部分被吸入喉腔,还有部分在声门外,这时鼓励幼儿大声咳嗽,有时可将异物咳出。
俯倾拍背 如怀疑异物吸入幼儿气道,应将其上身前倾60度,俯卧于抢救者的臂肘上,头部下垂,抢救者用手用力拍打其背部,借助重力,促使异物排出。
压腹冲击 有时咳嗽后,气体咳出而不能吸入,肺内气体渐少,咳出气流很小,这时需借助压腹和膈肌上升的冲击力,加大咳出的气流,将异物喷出。做法是让患儿站立前倾,抢救者在其后用双手重叠拢在患儿上腹部,冲击性挤压,使其腹压增高,膈肌抬高,加大胸腔压力,促使肺内产生强大气流将异物从气管内冲出。
心肺复苏 如果异物去除,阻塞缓解,但病人呼吸、心跳已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防患未然 远离窒息
上述方法只是应急,最好是根本用不上——父母平时就应防患于未然:
不要给幼儿玩钮扣、钱币、玻璃球、橡胶嘴及较小的玩具;
幼儿不宜吃整粒的炒豆、瓜籽、花生米、榛子、松子、蚕豆等食物,更不能带壳给孩子玩,吃前大人应剥皮去壳并将果实砸碎;
吃果冻不能整块吞入口内,要将其在碗内切碎分成小块再吃;
有的家长对拒服药物的孩子,采取捏着鼻子灌药的办法,这也是非常危险的:捏住鼻子,幼儿用口喘气,极易将药水吸入气道;
孩子吃东西时不要跟他说话,更不要惹他哭、逗他笑,以免食物被误吸。
>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