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婚姻的男男女女(图)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7-19 20:49:17
心怀警惕
宝儿远远地站在婚姻的大门之外休闲居编 辑
5月是结婚的季节。时常在飘散着暮春气味儿的阳光下,看到穿街而过的车队,红色的气球和玫瑰花的芳芬扬起幸福的味道。滚滚红尘里看不清新娘的模样,但惊鸿一瞥的婚纱总撩起人无穷的想像。
阿航就是在这个时候举行她的婚礼。参加婚宴的路上,我和宝儿设想了种种细节,但一切都出人意料。确切地说,那更像是一顿朋友的聚餐。因为此前没有任何关于新郎的信息,阿航的突然成婚便让我们更多了几分对新郎的猜测。说实话,迟迟亮相的新郎让人多少感觉失望——既不高大英俊,也不风度翩翩,看不出任何一点所谓青年才俊的影子。但是阿航就那么迅速而且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婚姻,坚决得让人惊讶。
“在所有人都对婚姻避之不及的年代,一个人向你求婚,就说明他真的爱你,对你负责。我只要一个一心一意对待我和家庭的人。”
阿航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宝儿皱起的眉头。
闺中密友,如今只有宝儿形单影只。论长相,论才干,论聪慧,宝儿拔尖。当着公司主管的宝儿有自己的香车和雅居,也有围在身边大献殷勤的男子,但无论是IT精英、医生、教授还是海龟,都入不了宝儿的法眼。不管是烛光晚餐,还是鲜花钻戒,也不管是温情脉脉还是誓言旦旦,宝儿总是远远地站在婚姻的大门之外,心怀警惕。
童话结束了,王子和公主一定不会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宝儿拒绝婚姻的理由。依着宝儿追求完美的个性,要的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一桩十全十美的婚姻。但在目光所及的凡尘俗世里,将这一切握于掌心的几率有多少?怀揣着理想的宝儿,于是身陷害怕梦想破碎的恐惧之中。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戴上婚戒的那一刻感受幸福。扑面而来的欲望城市里,眼见着害怕婚姻的人越来越多。不是不要爱情,只是握住爱情的同时,拒绝婚姻、家庭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
同居
一座没有门锁的屋子
You Win(你赢了)!在克里斯·奥东内尔主演的喜剧片《亿万未婚夫》里,对婚姻深感恐惧的Jimmie正一脸失败地向女友求婚。这是这个城市里最富有浪漫情调的烛光餐厅(通常,男人们求婚之时,都会带女友来这里),到处是兜里揣着戒指盒、紧张兮兮的男人,Jimmie深知,这一晚将改变自己的人生。对于一个认定自由胜于一切,走马灯似地换着女友,享受自己幸福多彩的约会的男人而言,要在爱情的承诺中放弃自由,该是怎样一件难事。
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由走进婚姻?You Win!Jimmie的求婚词实际说出了许多男人(包括一些女人)的心里话。选择婚姻,对于他们而言,是在经历一场漫长的斗智斗勇后的妥协和缴械投降——你赢了!
而那些不愿投降者,便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同居。同居的最大好处在于随时能够撤身而去。虽然结婚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一纸契约,但这张纸却代表着责任、义务、经济利益、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及对个人自由的相对约束。同居,却能将这一切规避掉。
当然,同居也有麻烦。首先是在一起生活的两个人是否都能够冷静、理智地接受现状,不作改变现实的努力与幻想,并且都有随时解散共同体的心理承受力。这就像你辛辛苦苦建造了一座屋,可这屋子的门没有锁,住进去总会有些不踏实,因为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不速之客闯入,或者屋里的贵重物品不翼而飞。
完美主义
永远对婚姻怀有恐惧
有太多理由支持我们对婚姻的逃避。在一次有4786人参加的网络调查中,13.9%的人想起结婚生子就害怕;23.1%的人有轻度婚姻恐惧症,害怕爱情会变质;14%的根本不会考虑结婚。
一对爱侣牵手漫步于夕阳下的海滩;两位令人艳羡的才子佳人在自家庄园的草坪上拥吻;触礁的泰坦尼克号生死离别的Rose和Jake——电影、小说还有浪漫故事,塑造了我们脑海中美满婚姻的图景。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相比之下,庸常琐碎的日子,柴米油盐里的岁月,怎么看怎么让人心烦。
的确,完美的生活永远只在电影里,很多人明白这一点,却无法接受包括爱情在内的生活本身所存在的缺憾。看完电影之后,你得应对工作、付账单、解决和爱人的争执——这些,相比于理想的婚姻生活,总显得百无聊赖而且无可奈何。虽然身陷于这些日常俗事之中,许多人依然会不依不饶地追问:为什么我的生活不能像别人(电影、小说以及其他人讲给你听的那些醉人片段)那样?
所谓的不完美都在对比之中产生。恐惧婚姻的人,多半是完美主义者,为根本不存在的梦中爱人而“消得人憔悴”。
婚姻专家给予完美主义者这样的劝告:如果希望拥有一种美满的婚姻,请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一般来说,你的爱人不会像电影明星那么酷,既不是风月俏佳人也不是百万富翁。正如婚姻之外有各种义务一样,现实的婚姻关系包含两人的不同观点、不同品味。不完美,并不意味着你的婚姻出现了什么问题。相反,如果你能够认可这些差异,它们将会丰富你的婚姻生活。
对于那些要求完美的人而言,如果不放弃苛责,他们将永远对婚姻怀有恐惧,或者在困难重重的两性关系中焦头烂额。
幼年经历
影响婚姻态度
实际上,我们原本并不知道爱情和婚姻是什么样子。一方面,外界为我们塑造了家庭生活的典范,给了我们关于婚姻生活的遐想;另一方面,曾经的经历,尤其是那些来自家庭的不愉快经历,又使我们置身于不幸与恐惧的阴影之中,害怕在婚姻中受伤。
心理学者在对爱情与婚姻的研究中,提出了爱情的依恋理论。该理论认为,孩子与自己主要的看护人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与他成年后的爱情模式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婴儿从一出生就有一种内在的情感依恋需求,因为这种需求可以增加他们活下来的可能性,确保他们得到适当的看护和照料。这种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将影响他们从青春期到成人后的情感发育。婴儿感到自己随时可以得到照料,可以依赖主要看护人的程度越高,他在成年后与其他人交往就越自信。相反,如果依恋对象不可靠,对他们的需求没有反应,其负面结果将在他们成年后面对爱情关系时得到体现。孩童时期建立起来的预期会持续下来,对一个人一生的爱情和婚姻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参见《爱情为什么不能长久》一书)。
基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三种依恋模式——虽然很多人并不完全符合某一种或某几种模式,它们之间有很多地方相互重合。
具有安全感依恋模式的人通常对自己和他人持肯定看法,对自己和伴侣亲密无间的感情和相互依赖关系感到得心应手,一切顺遂;
具有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往往不愿意跟人过分亲密,也很难完全相信自己的伴侣;
具有焦虑型依恋模式的人则希望尽可能缩短自己与伴侣的距离,动辄担心失去对方的爱。
显而易见,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最容易对婚姻有恐惧感。很多时候,他们的这种反应,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的不幸遭遇。父母的婚姻关系不好,家庭经常出现一些矛盾,甚至是暴力,都会给孩子心理上留下很深的“婚姻是不愉快的”印象。这些印象,成为他们成年之后恐惧婚姻的根源。
另外,曾经有的失败的情感经历,也会打击一个人对婚姻的信心。
婚姻教会我们成长。在一个两性社会里,谁都必须面对难题。接受,或者逃避,选择权在你。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