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 刀叉 筷子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2-10 09:04:19
牛排是西餐里边的一道主菜,你现在去国内任何一家西餐馆都可以点到这道菜。那年在加拿大时,我就在当地卖食品的超市里第一次见到有现成的生牛排卖———切成一块一块的,用塑料盘盛着,再用保鲜纸封好,贴上价格及重量标签,让顾客自己挑选。这些生牛排买回家以后,不用清洗,只需用调料汁浸一浸,再直接放平锅里,浇上油翻来翻去地煎几分钟或十来分钟,那你就完全可以做出一道可口的牛排来。
做牛排虽然简单,但吃牛排却很讲究。在餐厅里吃牛排,要左手握叉,右手握刀,然后从边上往里切,切下一块便吃掉一块。而美式的吃法是,先把牛排全都切成小块后再去吃。在吃的中间需要停下来时,你必须把刀叉呈八字形分别放在盘子的两边,左边的叉齿要朝上,右边的刀口要朝内。吃完以后,要把刀叉并排放在盘子的中间。这时侍者就会过来把你的盘子收掉,再给你上下一道菜。总之,整个过程好像不仅仅是在享受一种美食,也是在接受一种食俗礼仪。
吃牛排一定得用刀叉,如果用筷子,那就得夹上一大块往嘴里送,这种吃法既不方便,也不优雅;同样,如果手拿刀叉来吃中餐,特别是吃那些切得很精细的菜,那一定也会很别扭。中餐和西餐相比,两者之间显而易见的差别,大概就是一个用筷子,一个是用刀叉。筷子在中国古代叫“箸”,《礼记》有“饭黍无以为箸”之句,可见,在殷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筷子了。中国人使用筷子似乎较多地传承了农耕文化的传统。古时候,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大多以五谷和菜蔬为主,而能吃到较多肉的,恐怕大多是有权有势的人,所以在古代,人们称“食肉者”为“在位者”。《史记》曹刿论战中就有“食肉者鄙,未能远谋”这样的名句。这些颗粒状和根茎叶类的食物用筷子就很适合。而西方人的饮食似乎太多地保留了游牧民族的色彩。大块的奶酪和大块的肉,这样的食物用刀叉取食自然很方便。筷子轻便灵活,似乎更能体现一种智慧和艺术,而刀叉则厚重沉实,似乎也能显示一种力量和勇气。
也许这是造物主的安排吧,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就让东西方人在吃饭抄什么家伙上各行其道,至于随后产生的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恐怕多少与此有些关系吧。 休闲 居 编 辑
中餐讲究刀工,不论是蔬菜还是肉类,都要求切得很精细,不是成丝,就是成块或成粒,这样不但可以把菜做得入味、好看,而且用筷子夹起来也方便。而西餐做肉,不论是猪、牛、羊肉或是鱼肉、火鸡等,都喜欢弄成整块形状的,有时连端上桌的香肠也是整条的,这当然是为方便进餐时刀叉的运用。
中餐盛菜的器皿十分丰富,有盘,有碟,有碗,有钵,有锅仔,有铁板,有时还选用了竹篮、木架等器具,平常我们在一些中餐馆吃饭时,光看桌上摆放的器皿,就是一件愉悦的事。而西餐大都用盘盛食,在西餐馆里吃饭,有时换掉的盘子就有一大叠,但换来换去还是盘子唱主角,因为只有用盘子,刀叉才有用武之地,而习惯于用筷子的人则不受这样的限制。
中餐多用圆桌,西餐多用条桌,中餐实行聚餐制,而西餐实行分餐制。中餐的这个传统与古代中国人重视家庭观念有关,但也跟筷子的方便使用有联系。大家围坐在一起,每人只需一双筷子在手,就可以运用自如,既可以自己享用,又可以为同桌的客人亲友送菜(当然,这得用公筷),其味也美,其情也浓。在这种情景下如果把筷子换成刀叉,桌上岂不成了刀光剑影、寒光闪闪的“鸿门宴”了。
我们中国人发明的筷子的确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西方人看到中国人轻松自如地使用筷子,总会赞叹这是一种艺术创造。同样,西方人对自己的餐具也好像是钟爱有加,的确,刀叉在西方不但是一种餐具,有的还镶金嵌银做成了一种艺术品。这当中因为有的是名师设计,所以也就成了一种价值不菲的收藏品。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对筷子和刀叉实在不能说孰优孰劣。跟世界上很多文化现象,乃至经济模式、政治体制一样,我们切不可用一种模式来统一世界上所有的模式,也不能用一种现象去取代世间所有的现象。我们人类的文明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多样性,才变得来如此璀璨夺目,也正是由于有了各个国家之间、各个民族之间的长期交流和学习,才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繁荣进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