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风和角粽香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8-16 19:15:53
又是一年五月五,四海粽飘香,中国人吃粽子吃了两千多年,从东汉的碱水粽到宋代的艾香粽,从明代的猪肉粽到清朝的火腿粽,越吃越有口福,越吃越有滋味,越吃越花样百出。 并非源自屈原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 角黍。’200年后,南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 其实,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用火煮熟食物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煮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春秋时期,古人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称‘筒粽’。 晋朝成为端午食品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概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东汉末年,我们的祖先用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到了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食品,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千年发展品种丰富 到了南北朝时期,杂粽出现,粽子的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的‘瓯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已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遍食品。 宋代则出现了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苏东坡诗云:‘时于粽里见杨梅’。这时还出现了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了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清代出现了‘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叶包糯米,但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碱蛋粽等等。 造型各异材料不同 粽子的造型因各地的民俗风情不同而异,说法也不尽相同,有三角形、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的。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粽叶的材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包的粽子,熟了就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包粽子。 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迭起来使用。还有选用香蕉叶或干荷叶的,如广东粽子。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碱。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碱多。馅料是最能凸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