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之后,并非高枕无忧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3-19 08:50:10
事实上,GMP改造的主要指导思想是“量力而行,根据企业实力,重点产品及车间应优先进行”。但是,一些小企业不注重实际情况,不考虑长远,忽略了企业的承受能力,此种压力所导致的竞争,将加剧未来医药行业的重组洗牌进程。中国医药产业将在优胜劣汰中加速成长。
小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只要走进开发区,就可以看见R药厂颇为显眼的漂亮厂房。这个由国际著名设计公司依据欧美GMP要求及中国GMP标准设计的总体设计方案,不仅贯穿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而且也充分体现着设备自动化、管理数字化、标准国际化的理念风格。
GMP改造使R药厂成为国内同类企业中最先拥有空调净化生产车间的药厂。三年前,R药厂斥资1个多亿对生产车间进行改造,当年年底就拿到了GMP认证证书。
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全新GMP厂房的R药厂老总却一直在为这笔钱是否花得太冲动了而苦恼。
因为股权的变动,这几年,R药厂开发新产品进展一直比较缓慢。据知情人介绍,从技术角度讲,药厂本身具备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但是因为要完成控股方的指标,所以没有更多的资金去搞研发。而这1个多亿的固定资产投入无疑使现金流原本不宽裕的企业更加无力旁顾。
药厂面临的麻烦也许不仅止于此。这笔大额支出的影响也波及到了产品的市场开发。据有关人士介绍,R药厂已经拥有190多个产品文号,很多都是独家的好产品。但目前却拿不出钱做产品的市场开发。
这是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一个真实的故事。经过GMP认证,目前已经淘汰了很多企业,中国制药工业整体水平可谓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整个制药行业散、小、乱状况的彻底扭转还要靠市场无形之手来解决,一部分小企业虽然通过GMP,却仍面临产品结构不合理、资金链紧张的压力,在未来的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将面临严峻考验。
怎样度过资金难关
“对于小企业而言,GMP改造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川西制药副总经理余海勇告诉本报记者,一个年销售收入只有4000万元的企业,改造费用约2000万元左右,大部分是贷款,每年企业都必然面临还款压力。“至于那些以普药为主要产品的小企业,本身利润就低,再投入那么多钱,压力就更大了,把贷款还清需要花很长时间。”
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在四川省考察时发现,某市9个药厂在2003年的产值仅有1.9亿元,但却投入了3.6亿元进行GMP改造,其中70%依靠银行贷款,甚至有一家企业GMP改造的投入资金全部来自银行贷款,而其改造后设备利用率仅为55%,1个月的产能就足够以往销售1年的。半年后,该市9家药企的销售收入仅有可怜的5000万元。
事实上,GMP改造的主要指导思想是“量力而行,根据企业实力,重点产品及车间应优先进行”。但是一些企业不注重实际情况,不考虑长远,忽略了企业的承受能力,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不尊重市场规律,以“政府意志”代替市场规律,造成企业不惜背负高额贷款而改造硬件。
资金链紧张和还贷压力迫使这些小企业为尽快回笼资金,不得不在低端市场上低效、低价竞争。有业内人士透露,在大输液市场,由于产能过剩,新型包装的大输液产品的价格已从10元左右猛跌至4.5元。此外,目前国内一瓶普通的注射用大输液,其出厂价格仅为1.5元左右,利润则更是微乎其微,一般不超过0.1元。
余海勇估计,接下来的2到3年时间内,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从某种程度上,今后五年才真正是一个洗牌的过程。据余海勇介绍,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07扣的产品(出厂价为批发价的7%),“这是几年前不可想象的事情,以前来个20扣已经不得了了,现在居然出现了07扣,这说明竞争在进一步加剧,价格触底,也不排除很多企业靠降价促销来维持生计,这无疑是慢性自杀。”洗牌的结果是这些不自量力举债进行GMP改造的小企业必将出局。
新药研发依然是最短板
北京凯文金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大昆的看法和余海勇一致。他认为,不少小企业虽然通过了GMP改造,但由于研发能力弱,开发不出好的产品,所以未来3至5年内,估计会有部分企业面临倒闭。因此,在生存压力下,很多企业寄望于通过开发产品来维持正常的开工。
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研发新药、通过差异化发展扩大市场范围,才是解决产能闲置的根本出路。
然而,这恰是我国制药行业的软肋所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缺乏创新能力,很多都是仿制品,而且许多企业都重复生产同一品种的产品。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药学二部钱敏为本报记者分析指出,对于目前国内20%的大企业而言,研发力量在不断提高,但大约20%的小企业处于挣扎状态,根本没有钱投入研发,很多都是靠老品种在维持,比如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制药企业甚至为工资发愁,处境维艰。
据调查,四川省200多家制药企业中,同质化品种的生产高达90%。其中某市有近10家企业二类以上的新药一个都没有,产品品种、剂型同质化严重。
另一方面,部分小企业投资硬件改造仍是以缩减研发费用为代价。余海勇给记者例举某企业在几年前开始研发的一个二类新药,就是因为硬件改造资金不充足,因此就停下这个产品的研发进程,直至今年该企业才得以开始这个产品的三期临床。他还例举了有些企业因为拿不出太多的钱做研发,为了改善产品结构不得不去开发或购买那些相对投入少、见效快的产品。
有业内人士认为企业的这些做法并非明智之举。自主研发或购买新药品种,投入动辄数百万元,而新药上市的前三年,年销售额一般不超过1000万元,收回投资风险较大。此外,真正适合企业发展思路、适应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新药产品,显然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找到。
业内人士归纳,在先求生存、后思发展的思想指引下,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该放弃改造时却不放弃,都想把原来不合格的企业搞合格,想把原来规模小的企业做大,殊不知,虽然通过GMP,但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还在后头,新一轮洗牌已经开始,沉舟侧畔千帆过,中国医药产业将在优胜劣汰中加速成长。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