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夏夜上空的生物战机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1-23 06:14:18
天气热了,夏夜里,总有一些恼人的蚊子就像轰炸机那样围着人们嗡嗡作响,可别小看它们,如果不幸被某些载有传染疾病的“战机”命中,人们可能很受伤——
库伊“普通战机”
传输导弹:乙型脑炎病毒
杀伤力:非死即残
乙型脑炎病毒开始是在猪、马、羊等动物体内发育繁殖,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要向人类散播扩张了。它靠什么散播呢?当然是用飞机投放生物炸弹最方便有效了。它乘坐的战机是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类。
你看,那“库伊战机”(库蚊或伊蚊),先在猪舍上空,盘旋侦察一阵子,然后一头袭向一头带毒仔猪,细长的口器直刺入仔猪的皮下血管,猛将猪血连同乙脑病毒吸入胃内。之后,迅即起飞,飞跃重重障碍,袭向人群。当它叮咬了幼嫩孩童的皮肤时,便把唾液和脑炎病毒一起输入到尚无免疫力的孩童体内,这个孩子几天之后就会发生乙型脑炎。乙脑库伊战机首战告捷。
当然,库蚊或伊蚊先叮咬病人,再叮咬健康人,同样可以起到传播乙型脑炎的作用。而蚊虫也是脑炎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越冬蚊虫可带病毒过冬到第2年,从蚊卵、蚊幼虫体内亦可分离出脑炎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它进入人体后,不仅可引起发烧、头疼、呕吐、抽风、昏睡、昏迷等现象,还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损害脑神经细胞,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水肿、变性、软化、坏死和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可形成脑疝,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如不积极抢救,很快就可死亡。有的人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因脑细胞损害严重而留下各种不同的后遗症。上个世纪,人们十分恐惧乙型脑炎,难怪当年会有“得了大脑炎(乙型脑炎),不死也得残”的江湖传闻呢。不过,即使是在今天,乙型脑炎仍保持着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目前,人类用来抵抗乙脑库伊战机的“狙击炮”主要装载两种“导弹”:一是科学规范地使用乙脑疫苗;二是灭蚊运动,彻底消灭乙脑库伊战机,切断其传播途径。
伊氏“隐型战机”
传输导弹:登革热病毒
杀伤力:高烧、肢痛难忍
与乙型脑炎相似的是,登革热也主要靠两种“隐型战机”,这两种战机似乎比美国空军的隐型战机还厉害。
你看,那是一只“埃及伊蚊”,它跟一般的蚊子不一样,它那黑白相间条纹的“迷你”伪装以及夜袭目标的特性,最具备隐型作战的条件;它有比红外线和激光制导更高超的导航系统,只凭人的气味即可准确找到目标;你看那流线型机身和菲薄的双翼,飞行时不发出一点声息;特别是那只形似注射针头的口器,不仅能穿透皮肤连续发射毒弹,还能同时回吸营养。它会在夜深人静之时,一次次偷袭熟睡的人群,把生物毒弹射入人体,传染一个又一个新患。更可恶的是,它在吸食了登革热病人的血之后,体内的唾液腺便可以孵化出千千万万个登革热子孙病毒,时间大约只需8~10日;而且只要吸食了一次带病毒的血,它便会终生带毒。如果登革热驾驶着大批这类“隐型战机”,像偷袭珍珠港那样突袭人群,不就造成登革热大爆发了吗?好在这种“埃及伊蚊”战机,有耐热怕凉的特点,只能在热带及亚热带活动,不能进入大部分中国,只活跃在台湾、香港、海南岛及两广南部的某些地区。
但登革热所乘的另一种隐型战机,一种被称为“亚洲虎蚊”的白纹伊蚊,其射程就远远超出了热带、亚热带范围,它向北可延伸到北纬34度线,在中国广泛存在于辽宁以南、陕西以东的广大地区,但以江南较为普遍。如果登革热驾驶的是这种“战机”,就更加得心应手了,这些“战机”不仅能在夜间偷袭,白天仍可寻觅人群狂轰滥炸。白纹伊蚊平时就躲藏在花盆、缸罐、轮胎、竹筒、树洞的积水中孳生、栖息,一旦成熟,就会成群起飞,不分昼夜地袭击人群。南侵北袭、东轰西炸,搅得世界不得安宁,近年,这种隐型战机还不止一次搅黄了新马泰的旅游业:前年仅菲律宾就有16000多人染登革热,有百余人丧命。
登革热的绰号又叫“断骨热”,人要是得了登革热,轻则突然发热、肌肉剧烈疼痛、骨关节痛、颜面潮红、浅表淋巴结肿大,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死亡率约为1%~5%。
直到如今,人类还没有研制出有效的对付登革热病毒的“导弹”,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和疫苗。惟一办法就是摧毁登革热的战机——灭蚊,群众性地翻盆倒罐、填坑堵洞、清除积水以及广撒蚊药的剿蚊、灭蚊运动是最有效的,一旦登革热失去了它的战机,恐怕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吧!
按式“航天母机”
传输导弹:疟原虫
杀伤力:忽冷忽热、脾大、贫血
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驾驶的是“按式”(中华按蚊、嗜人按蚊)航天母机。说它是“航天”,是因为按蚊本来就是疟原虫的自然宿主,疟原虫可在按蚊体内长期生存,就像人在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上那样;说它是“母机”,是因为雌、雄疟原虫必须在按蚊胃内配对受精,进行有性繁殖,生成成千上万的子孙疟原虫,再去袭击人群。
疟原虫这一生中有两个宿主和两套繁殖本领。按蚊是它的自然宿主,人是它的致病宿主。
进入人体的疟原虫,先在肝细胞内分裂增殖成裂殖体,肝细胞胀破后,部分裂殖体进入红血球,再进行无性增殖,形成大量的裂殖子和毒素。红细胞被撑破后,裂殖子和毒素释出,病人便会出现一次发冷发热感;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消灭;其余部分裂殖子再侵入其它正常红细胞,重复又一轮的增殖及红血球破裂而引起反复的忽冷忽热感。
疟原虫经几代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就逐渐发育成雌、雄配子体。这个时候就到了它们的婚配年龄。但它们在人体内是不能结婚的,这时需要转换宿主,来到节肢动物——蚊子体内去婚配。蚊子吸血时将雌、雄配子体吸入蚊胃内,在这里,它们完成受精,生成成千上万的子孢子,即疟原虫的子子孙孙。它们集中于按蚊的唾腺,当蚊子再吸血时,子孢子即可随唾液进入人体,又开始在人体内的发育。
人得了疟疾后的典型发作症状是周期性冷、热、大汗。冷时全身颤抖,据称有“彻骨之寒”,皮肤呈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夏天就是盖几层棉被也不暖和。约半小时后,病人开始发热,表现为面色绯红、皮肤灼热,体温达39~40℃,可伴有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妄或昏迷;随后大汗淋漓,体温骤降,全身乏力。多次发作后,病人可出现肝脾肿大、硬化和急剧加重的贫血。严重的脑型疟疾表现为剧烈头痛、谵妄、高热、昏睡或昏迷、惊厥,死亡率极高。
疟疾的危害由来已久:公元5世纪的罗马帝国曾因疟疾而覆灭;诸葛亮的南征大军也曾因遭遇“瘴毒”而屡遭失败(所谓“瘴疠”,就是疟疾的化身)。目前世界上仍有100多个国家为疟疾流行区,约22亿人受疟疾威胁,每年还要夺取一两百万人的生命。2003年,中国疟疾发病人数达74万。
消灭疟疾之不易,就在于没有消灭蚊虫的良好措施。广泛喷洒DDT曾取得过良好的灭蚊效果。上世纪60年代,疟疾曾横行荷兰,但到70年代初,荷兰就没有人再死于疟疾了。荷兰政府就是利用喷射DDT化学剂,成功地歼灭了疟疾。而此后,使用DDT控制疟疾备受非议,理由是这种杀虫剂有害环境(DDT已被证实会扰乱生物的荷尔蒙分泌,有明显的致癌性),如今已禁止使用。不过,在一些特别的情况下,使用DDT仍然是被允许的,近期在南非爆发的疟疾疫情便是一例。
目前,已有公司研制出疟疾疫苗,经临床试验证明,其能有效减少35%的临床疟疾和49%的严重疟疾,而药物效力可持续18周以上。如果进展顺利,该疫苗最早将于2011年至2012年获批。
消灭蚊媒传染病的关键是消灭蚊虫,扑灭菌、毒、虫害的宿主和切断传播途径;科学地使用杀虫剂,并加强科研,努力改变蚊子的遗传基因,变有害蚊种为不再能传播病毒的无害品种。相信,人类总有一天能把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等蚊媒传染病全部歼灭。
(转载自《医药经济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