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商业企业改制已迫在眉睫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2-17 21:38:37
医药商业实现利润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销售利润率仅为0.59%,费用却增长6.2%,15个省的医药商业连续三年出现汇总性亏损,企业步履维艰。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高级经济师王锦霞认为-- 据国家经贸委公布的数字,2002年医药行业在全国工业行业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总体增长超过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幅度。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医药商业的极不同步。用经济运行局于明德局长的话说,销售增长不快,利润下降很快(大幅度下降),费用率居高不下,利润率一点不涨。医药商业利润为什么下降?费用率为什么那么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高级经济师王锦霞。 利润为何下降?费用率为何高? 在王锦霞的办公室里,她递给记者一份全国医药商业统计信息资料,上面有关医药商业部分这样记录着:2002年1~11月份,医药商业实现利润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企业亏损面、亏损额上升,多数企业利润呈现下降趋势。一些中心城市毛利率、利润率也呈下降态势,医药商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59%,比上年同期又有所下降,相反费用却比上年同期增长6.2%。王锦霞说,已经有15个省的医药商业连续三年出现汇总性亏损了。 听了记者的疑问,王锦霞介绍说,目前我国医药商业的主要的问题还是过去常说的“多、小、散、低、乱”,即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管理水平低、流通秩序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费用高、效益低,就形不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这种现象在国家药监局换证以来有了一定的改善。从经济学角度说,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有经济效益。这种先天的“多、小、散、低、差”的问题,加上这几年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到位,三项制度改革不同步,所以使得医药商业步履维艰。 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如补偿机制不到位等,三项制度改革中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展不大,拖了三项制度改革的后腿。国家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根本措施一时难以到位的情况下,把招标采购药品作为规范医院购药行为的一项过渡性措施。然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自1999年9月开展以来,据各地反映:医药商业企业承受着不合理的经济负担,造成有些企业已濒于亏损的边缘;工业企业赚不到利润,甚至有的品种出现了“药品一中标就死”的怪现象。 那么,医药商业企业都承受了哪些不合理的负担呢? 据王锦霞介绍,医药工商企业面对众多的医院招标、参加投标,必须承担3~5项费用:1.标书工本费:150元。2.投标品种保证金:每个品种几千元不等。3.中介机构服务费:中标品种按照上年该类品种销售总额预付0.6%~2%的中标费(各地不等)。4.中介机构会员费:有些药品招标机构希望参与投标的医药工商企业网,成为其会员。会员费5000~30000元不等。如果某一城市有3~5个中介机构,会员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此外,企业还需提供大量的投标文件和材料,如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代码、生产批件、法人委托书、价格文件、GSP达标证书、GMP认证证书、最新药检报告、总代理委托书、产品说明书等;准备大量文字资料,企业投标的每一品种每一个规格都要准备20~30页的纸质文件,以100个品种为例,仅需要提交的纸质文件就达3000页左右。由于招标机构对文字资料的印刷、纸张要求都很高,因此这项费用也是不小的开支。有的地方还要求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当地工商部门的红色印章,而每盖一个红章则需交费10元。 再就是提供样品。有的招标机构要求投标企业必须按各品种、按规格提交一个样品。若投标品规多或药品金额大,一个企业仅样品费用就高达几万、几十万,甚至近百万。 企业还要抽调一批专业人员成立机构专门应付招标。以北京市2002年抗微生物类药品招标为例,一个城市内同时有3个招标代理机构进行药品招标,有的还分别设立不同的组如市属组、厂矿组、远郊组等,这样企业就必须同时应付这3个招标代理机构共六组的招投标活动,当然所有材料也要乘以6。据悉某企业20人加班一个半月左右,才完成资料的准备工作。 王锦霞话语沉重地说,这些繁琐的程序、重复招标、多级招标和不必要的资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不应有的麻烦,加大了费用,增加了负担,增加了工作量,造成社会人力、财力、纸张资源的巨大浪费。招标采购又多了一道中介机构,要收各种各样的费用,进门费、招标代理服务费、购买标书费,还要提供样品。这些负担都加在了企业身上,而本来企业是没有这一块负担的,所以导致费用率上升。企业中标签了合同送了货医院又退货,造成企业无效劳动,付了中标服务费还没有销售量。企业是卖药的,谁招标他都得去,否则无法销售,而中介机构卖标书倒是有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有的招标的价格特别低,企业为了竞争,为了占市场,为了将来能保住市场份额,即使略微有些亏本也要去做,或是为了极低的一点利润就出售了。过去商业购进商品可以顺加19%~20%作为毛利点,有个进销差价;现在由于医院的需求是“钢性”的,除了国家规定的零售可以有15%的毛利差,商家还要给5%的折扣,这已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此外医院还要商家再给它的药品七零扣、八零扣。企业的利润空间基本上都被挤干净了。所以商业企业的日子真的很难过。 那么上面的这些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王锦霞说,对有的企业来说,可以决定它的生死存亡了。通过药品招标,医药商业的毛利率大幅下降,企业应得的利润以各种费用的形式转移到招标中介机构和医院。这三年来,医药商业的利润一年比一年差,销售额每年都是增长的,利润却是逐年下降。医药商业的销售利润率去年1~11月份是0.59%,美国的企业还有百分之一点多的销售利润率呢。 表面现象后面的深层原因 药品招标采购使我们看到了医药商业企业面临的困境、承受的压力,在这一表面现象的后面,王锦霞认为还有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体制的问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以药养医,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根源。 据调查,现在中国药品零售市场85%左右的药品都是通过医生开处方流到病人、消费者手上的,所以,厂家要卖药,商家要卖药,都必须打通医院这个关口。目前医院的药品收入占了总收入的50%~60%。从某种意义上讲,医院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卖药生存,因此医院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而事实上,对于医药工商企业来说,医院是最大的买方,它已经成为了药品垄断“零售商”。医院不仅完全垄断了药品品种的进货权,也完全垄断了消费者的用药选择权。对于广大的病患者来说,目前到药店买药还不能报销,必须到医院看病、买药,有关单位才给予药费补偿。医院又处于药品销售的垄断地位。这就造成了只要医院想卖,什么高价药都可以通过医生开处方卖出去;只要医院认为不划算,多么便宜的药医生也不开处方。就有这样的中标药品,医院表面上购进药品,医生却不开方,搁置一段时间再向厂方退货。这一切也导致了医药购销活动中不正之风的盛行。由于医院享受着不向国家上缴税金的特权,也使得中国医药市场上形成了不规范的药品流通秩序,社会零售药店只得与医院药房进行着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价格竞争。 由于医院处方出不来,致使国家提出的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无法推进,影响了我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行;由于医、药不分开,医院对处方仍具有绝对垄断地位,阻碍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王锦霞认为,加入WTO,意味着与国际通行的方式接轨。医药分开,是欧、美发达国家通行的医药管理方式。医生的医嘱供药与医生处方购药是两种渠道。医院药房凭医生的医嘱只供应住院病人用药,而门诊病人要凭医生处方去社会药房买药。这就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只有医、药分开,才能在药品流通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充分体现竞争机制带来的市场规范,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降低药品价格,提高服务质量,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这样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目前医药工商企业都到医院去攻关的问题,整个医药市场的流通秩序才会有一个根本好转。 医药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1999年全国具有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为1.65万家,国家药监局换证以后目前已经减少了四五千家。我们现在每年统计销售额2000万以上的500家企业的数据。500家的销售额才占到50%~60%的样子。而美国全美批发商协会的会员大概是七十几家(大的企业),美国前3家大批发商的销售额就占到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王锦霞感叹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相当大,所以说我们还不成规模。 企业越小,费用越高,销售量上不去,利润越低。但为什么我们国家有那么多的小企业还能活着? 王锦霞对记者的问题并不感到奇怪:中国的批发企业多数还都是国有企业,很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大家都认为搞药是赚钱的,好多地方都把药当作支柱产业。搞药就要流通,因此建了批发企业,但规模小,有没有那么多的客户,所以多数企业经营的都不好。为了稳定,为了保一方平安,有些地方还有地方保护。 加入WTO以后,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医药行业是竞争性行业,是全球性行业,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企业经营者也已经认识到单一的国有产权构成容易使企业僵化。经过不懈努力,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民营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出现。 王锦霞指出,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今天你是企业老总,明天你可能就不是了,你没有股权,你的长远规划可能就是一张废纸。目前,企业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多数企业市场开发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较弱,企业经营成本高,管理水平低,整体经济效益下降,根子是产权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造成的。国有医药商业单一的产权结构已经阻碍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换证以后存在的这些企业,大多数还是公有制企业。上市公司虽说是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由于上市公司不是互相竞争,谁好谁上,而是有额度、有指标分配的,从真正意义上说,他们都不是产权的所有者,只是代表产权所有者行使一定的权力、职能。如果经营者的利益和企业经营成果不挂钩,就没有激励机制。现在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冲破重重艰难险阻成长起来了,规模越来越大,毛利率非常低,费用也非常低。因此,医药商业企业必须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或资产重组。改变企业多年来单一的国有独资产权构成,实施产权多元化。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同业兼并。各级各类企业应积极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组建规模化和规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集团公司,给企业带来激励与制约机制。 王锦霞告诉记者,今年会是流通行业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是改革重组年,改革的举措和动作会越来越多,将以节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规模化程度为目标,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将在竞争中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区域性流通企业集团,会使中国医药批发企业有一个大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王锦霞说,现在中国医药批发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是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2001年的数据是112个亿,上海医药股份60个亿,第三大的是广州医药有限公司,不到40个亿。在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每个省有1~2个、边远地区几个省有一个大的批发商就应该能够满足药品的市场供应。也就是说,全国有二三十家大的批发企业就很不错了,这些企业应该能占到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作者:本报记者 张东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