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还能挺住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03:40:51
新华社信息北京9月18日电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提供的信息,由于
国内外医药行业对青霉素工业盐需求量逐渐增大,青霉素工业盐畅销已快二年
休 闲 居 编 辑
了,出口价在10.5美元/10亿单位左右,国内价在95元/10亿单位左
右。
分析原因:其一,这二年国际市场的青霉素工业盐的供求关系的改变,号称
全球最大青霉素生产企业荷兰DSM-Gist,自1998年就宣布投资
1.25亿美元在代尔夫特建设发酵与酶法生产7-ADCA生产线,计划在1
999年底投产,此法生产7-ADCA的成本降为化学裂介法成本的1/2,
将打垮全球其他7-ADCA生产厂。受其影响DSM公司在墨西哥、瑞典、秘
鲁的工厂相继关停,荷兰代尔夫特工厂改造,扩建,试投产,使青霉素工业盐产
量大幅减少。然而发酵与酶法生产7-ADCA遇到一些技术困难,未能按原计
划投产。使得青霉素供求发生变化,导致青霉素工业盐价格一路恢复性上升,直
至目前价格。但是DSM公司直接发酵与酶法生产7-ADCA成功的话,将减
少青霉素工业盐的用量,这点是勿庸置疑的。
从世界青霉素工业盐生产量分布数据变化可知我国青霉素工业盐的产量确实
在增加。2000年国外占75%的市场份额,我国占25%;2002年国外
占42.19%,我国占57.89%;预测2003年国外占30.79%,
我国占69.21%。
其二,截止2002年12月,我国各生产青霉素企业扩产及新上项目投
产,已使青霉素工业盐产量增加将近6000吨。加上珠海联邦在四川彭州又建
一座3500吨青霉素工厂,届时我国生产青霉素产量将达到26300吨。除
了国内合资企业生产青霉素,将直接返销合资国,导致外贸出口量逐步减少外。
2003年国内氨苄青霉素产量增加,全年要多消耗青霉素工业盐200吨,阿
莫西林从2002年4200吨增加到2003年的5600吨,要多消耗青霉
素工业盐1960吨;头孢拉定产量增加500吨,要多消耗青霉素工业盐12
75吨。全年除上述产品增加消耗外,国内青霉素产量将富余2000吨左右。
其三,DSM公司通过重组发展医药中间体业务,尤其发展半合成抗生素在华业
务。在荷兰代尔夫特(Delft)通过重组已完成了低成本大量生产6-AP
A和7-ADCA,现有3个青霉素G装置已扩大生产,弥补公司在全球关停几
处小装置所减少的产量。DSM公司在中国组建或扩建了张家口制药厂,哈尔滨
制药厂和山东淄博Ein-hgua-Chemferm等合资企业,与广州白
云山制药厂保持长期提供头孢类抗生素原料的意向。荷兰代尔夫特工厂的7-A
DCA新装置是采用发酵与酶法生产的,2002年底已满负荷生产。新装置将
顶替3套已关停小装置,生产7-ADCA成本约降低1/2,其酶法新技术可
使半合成头孢菌素大量活性物的生产费用减少约1/3,并且减少侧链用量,降
低回收费用,减轻环保处理。这些都充分说明青霉素工业盐产量已经逐渐饱和。
笔者估计紧缺状态最多维持到2003年年底。虽然市场产销看好,但好景不会
太长。
我国是生产青霉素原料的大国,但我国在产品结构上与国外企业相差甚远。
因为我国以青霉素工业盐为原料生产半合成抗生素几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全部
是仿制品,与国外相比,无论技术指标、还是能耗都有一定差距。从这个意义
讲,我国只能称医药大国,而不能称为医药强国。即使青霉素生产规模再扩大,
也不是医药强国。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大,而且要做强。当然做强也并不是不需要
规模,但做强所需要的规模不是目前这种各自发展,互相比拼规模。从1995
年始至今,兼并收购成为了国际上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非常重要的选择。如英国
捷立康公司、美国辉瑞公司、英国葛兰素威康公司等都是采用上述方式来做大做
强本企业。所有这些方式目的是把非核心产业剥离,集中精力搞核心产业;优势
组合,增强竞争力,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扩大销售网络;精简机构与人员,节
约大量管理费用,这是实实在在做强的明智选择。
但我们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要整合相对比国外企业有难度。时间一长,又
会引起价格大战。如VC就是一个很好案例,价格跌至2.9美元/公斤时全国
只剩5家企业,将近20多家企业关停并转直至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价格一路攀
升,一直涨到目前13美元/公斤,原有生产企业大量扩产,有的又上新项目,
先前关停并转企业又开始逐步复产,吨位一个比一个大。国外罗氏公司在贝尔维
迪尔(美国新泽西)的维生素C生产厂已经成功地完成环保建设,将于4月重新
开工生产。这样供大于求局面一经出现,价格就会出现反复,导致企业利润下
滑。
但我们为何不能换位思维,为何不能采取目前抗SARS战役中,全国协作
攻关、把扩大规模和重复建设的资金投入到现有设备和工艺改进,以及用高新技
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产率,这样所取得效果比单纯重复建设更具现实意
义。这既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能从
容面对国际竞争,也可以避免国内企业间低层次价格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医药
企业走出“行情好-扩产-行情差-减产、停产”的轮回阴影,才能使青霉素的
价格趋向于有竞争力的合理价位。
当然,重组兼并在现有体制下有一定难度,但要做强,必须要选择。否则竞
争后必定是多方俱伤,也有可能一部分企业被迫破产或被收并。的确,中国医药
企业发展将近半个世纪,尤其近20年来发展较快,但低水平重复建设屡禁不
止,严重影响医药行业进一步发展。希望有识之士应站得高一点,走出一条既适
合中国国情又能面对国际竞争的道路。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