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比纸薄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7-13 17:19:35
与猪肉和鸡鸭鹅相比,中式的牛肉料理实在是乏善可陈。至于原因,除了国产牛肉的低劣肉质之外,厨师们也有各自的理由。在我看来,牛肉在中餐里的表现欠佳,在某种程度反映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形式决定内容,也就是说,中国厨房里做出来的牛肉之所以不怎么好吃,首先是因为我们对牛肉做出了“非大块化”的切割处理。丸子是中式牛肉最为常见的形态,尽管牛肉的成分还算“纯粹”,但是由“排”而“球”,形态上已高度变异。对于牛肉的这种反复捣制,千锤百炼,倒也并非出自主观上对“非纯粹形态化”的刻意追求,依我看,这主要是对不良肉质的一种技术性补救,舍其味而求弹性也。 休闲 居 编辑
另外,站在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厨师的立场上,若在无需表演刀功又不用添加调味的情况下,只是把一大块血淋淋的生牛排就这么扔到锅里,“无为而治”地煎上一煎就端出去见客,可能被视为对其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双重亵渎。
至于肉比纸薄的四川“灯影牛肉”,不但以其轻薄完成了对牛排的“非块化”处理,在丁香、茴香、肉桂、芝麻香油、花椒粉等10多种混合香料的渗透浸泡之下,我们看不顺眼的“独”“腥”荡然无存,同时也全无血性可言。
虽然传统医学还是注意到黄牛肉在滋补“后天气血”方面的作用,不过血腥始终不是吾人的肉食理想。广东人的言行,有时让内地人觉得其带“番”性,可能跟广东人那血淋淋的白切鸡有关。(当然,老派粤菜里的“ 油牛肉”,过去也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吃、最拿得出手的中式牛肉料理之代表作)无论如何,肉的饥餐和血的渴饮,只能是一番未酬的壮志,而牛排与圆明园之间,也不是全然没有一点隐性关联的吧。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