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美食 饮食文化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7-20 20:15:18
什么叫文化?《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概意思是说,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久远的中国文化,而这文化不仅仅在于先哲的遗书上,而是在全国,在大众碌碌的日常起居、男耕女织、菜场餐桌……
“民以食为天”,这“吃”可以说天经地义成为人生的第一需求。有人说,传统社会中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现代社会中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为了创造。记得有家报纸曾开展过关于人们消费的讨论:人们第一阶段的消费是吃饭;第二阶段的消费是“吃药”;第三阶段的消费是“吃文化”。意思是说,当人们温饱尚未解决时,主要考虑吃饭。温饱解决后,主要考虑是健康。更何况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吃药多是为了保健,而我们不少人吃药还是为了治病。所谓“吃文化”,是指大文化的消费,包括旅游、高档购物等多种健康享受的消费。
休 闲 居 编 辑
确切地说,经济、社会、科技高度发展了,人们会更加珍惜生命,更加会工作、会生活,更加会休闲。人们不仅要“神舟”航天,更要探索如何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途径。中医学早就认为:“烟、辣、怒、急、酒、劳、惊、虑”八方面对损耗内气,降低生理功能危害严重。因为“烟能使气乱,辣能使气散,怒能使气上,急能使气反,酒能使气耗,惊能使气下,虑能使气结。”
从婴儿呱呱坠地后的吃奶,到老当益壮人们所说的“饭力”,即使有人躺在床上与病魔抗争,也犟着吃点东西。无怪乎有人说,“只要能吃饭,啥病都好办”。但切莫忘记,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健康,吃出健康,吃出快乐。
当今高速运转的社会,步伐匆匆的现代人,要么为事业操劳,要么为生活奔波。辛劳之余,人们切不可忽略饮食保健、食物搭配。有人说,搭配得好,美味佳肴,搭配不当,有害健康。早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就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辅,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说,吃饭要注意各种食品的搭配和平衡,还包含了各种食物对身体不同作用的解释。这些朴素论道仍有科学价值。
品种繁多的食物,应当成为人们的食疗良方。什么吃香椿苗含人体所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薄荷叶能提神醒脑;萝卜苗能通风顺气。当然,也有人提出生活两面理,什么苹果带皮吃一说有益一说有害;鸡肉与栗子为上乘补品,鸡肉与芹菜则伤元气;猪肝与菠菜治疗贫血,鹅肉与鸡蛋同餐损脾胃,等等。
记得我曾读过,有位8岁从医的日本学者写的本书叫《内脑革命》,当时翻开书吃惊不小。书中小题目是“轻轻松松抽支烟”、“愉愉快快喝杯酒”,意思是说,当你乐意抽支烟,愿意喝杯酒就不必过于克制,当您的需求得到满足时,脑内产生一种荷尔蒙,这时利大于弊。我想,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是质量度的统一,适时饮点酒对身体还是有益的。
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人们还不应忘记,健康高于财富。加拿大医学博士华真教授曾提出“健商”二字,意指一个人对健康的智慧和维护健康的能力。其五个要素是:自我保健、健康知识、生活方式、健康心理、生活技能,即通过合理的膳食、适当的运动等来提高健康水平。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假如人们一味追求金钱,忘记对健康的维护和投资,则其害无穷。只有追求人生全面均衡的发展,才能构建人生成功、幸福的大厦。
人们常说,“身体是事业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幸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健康长寿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古人云,民生在勤;情旷延年;养生长寿,概莫能外。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健,饮食营养中的自我调理,到兴趣爱好中的自我强身,中医中药的自我养生,运动体疗中的自我健体,常见疾病中的自我防治,如此等等。确像洪昭光教授“长生诀”中总结的二十一世纪健康箴言,“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心情是宁静”。因此,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勿忘“自我”,非常重要。
素来“民以食为天”的东方国度,在其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既有着缤纷多彩的饮文化,也留下了野味嗜好突出的、不文明的饮食陋习。回顾那突如其来的非典,已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人人都有责任从吃上阻止这类悲剧的发生。人们追求一点美味佳肴,品尝那些“农家菜”、“绿色菜”,本无可厚非,但那贪嗜生猛野味,象广东人曾津津乐道的“天上飞的不吃飞机翅膀,地上跑的不吃汽车轮胎,四条腿的不吃桌子,两条腿的不吃同类”的饮食陋习,难道不应该反思吗?尽管究竟谁是SARS病毒元凶,至今仍是个谜,但生活陋习,“病从口入”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理应从更高远的文化视野境界,对大自然多一点敬畏,对动物多一点友善。
饮食与文化均不是孤立的,应该是相互交融。人们工作劳累之余,或朋友、或家人、或庆贺、或闲聊,饭馆一坐确是一大乐事。据说北京金盛官的谭家官府菜又名“榜眼菜”,曾有“人类饮食文化至此为一顶峰”之美誉,在这里人们既可以尽情享受谭家菜的高级美味,又赏心悦目地观看有“三代领导人、一代书法家”美称的张瑞龄先生的墨宝,真是口福、眼福双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饮食文化,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如此才能被更广泛的民众所接受。不能说达官贵人、宫廷国宴叫饮食文化,而民俗乡情、风味小吃就称不上饮食文化了。
记得2000年我和企业界的几位同志去德国参观考察,巴伐利亚洲王子晚间请客,第一道菜则是生肉片,只得为面子装腔作势吃了几片,饭菜十分简单,饮酒非常随意,但那席间民族风情却耐人寻味。后又到无名啤酒公司聘请的专家赫宁先生的家乡多马根市参观,午间副市长请客,就在市政府大门外边路旁树荫下,坐在大连椅上,中间长条桌,一个中盘三样菜,大杯啤酒,十分随意,乐趣横生。那位副市长则向几位熟悉的吃客举手致意就算完事。我们几位边吃边聊,要在邹城大街上恐怕不行,至少熟人相逢,看事的过去碰杯,再看事的恐怕是要么拿两瓶“钢山”(特曲),要么提捆“无名”(啤酒)、再加两包泰山香烟,否则感觉不够意思了。
品评吃的妙处,吃的艺术,由来已久。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饮食与烹调的专著。明清两代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西游记》里提到的蔬菜就有十几种,《红楼梦》里贾府一聚会就是吃。光绪年间,“满汉全席”达到顶峰。其菜单为:四拼碟子、四高庄碟、四鲜果碟、四蜜饯碟。八大件、十六小碟、八样烧烤……还有什么四道点心、四道面饭。据说80年代初,有8位日本朋友来北京提出要品尝“满汉全席”,在旅游部门的安排下在仿膳庄一偿夙愿。共上了134道热菜、48个冷荤,以及各种点心水果,全席共分6次才吃完。日本朋友赞不绝口,真不愧为世界之首。据说“孔府菜”共170种,也可以说是料丰食盛、艺精味美,当然有幸吃到豪席的人是少之又少,更多的还是生活在“小吃”之间。这不仅是个吃起吃不起的问题,而是中国几千年的勤俭美德。法国历史学家布劳岱曾说过,“你只要告诉我你的主食是什么,我就告诉你你是怎样的人。”如果吃什么东西吃成了嗜好,不吃馋得受不了,吃了乐得不得了,恐怕要“祸从口入”了。象孟子所说,“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意思是说按照时节饮食,按照礼节花费,财物是用不完的。至于古代饮食方面的礼俗,特别表现在宴会上的礼俗,上座、下座、主座、陪座,宾主敬酒、恭敬礼节,尤其是孔孟之乡宴席的复杂性,礼俗的特殊性,即使最简单的婚宴上的上菜顺序也是“一鸡、二鱼、三丸子”,大抵均为后世沿用。
企业文化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它推动企业的发展,是决定企业未来成败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企业成员所共同的十分广义的信仰、目标、思想,以及服务质量、产品质量,价格政策、人际氛围等诸多的一种复合行为。饮食文化当然也是如此。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种文化思想,如儒家、法家、道家等。而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对社会影响较大,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遣产。邹城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称。假如这一东方饮食伦理文化与西方的科技理性相结合,扬弃传统菜系和管理模式中的不足,笔者并非大话,这势必激活的不仅仅是圣地饮食,而是中国大餐、中国经济,其能量是不可低估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饮食文化是饮食事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也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规范。前不久,《参考消息》曾转载了台湾《“饮食文化”缘何成了“淫食文化”》一文,批评大陆一些餐饮业者,把菜名取得令人想入非非,稀奇古怪:北京一餐馆菜名是,“龙王喜得子”,实际上是一大一小两只龙虾;东北餐馆菜名曰,“玉女脱衣”(去了皮的黄瓜)、“情人眼泪”(芥末拌肚丝)、“金屋藏娇”(炒熟的鸡蛋上盖几片红蕃茄)“勾勾搭搭”(绿豆芽炒黄豆芽)、“赤身裸体”(一盘菠菜放两个状似男女体形的人参);深圳一餐馆有“包二奶”的包子,其包子形状像女性胸部,包子馅是炼乳,包子皮上有一滴奶;更笑话的是上海一餐馆推出的“克林顿莱温斯基”菜单,实际上不过就是纯鸡……这简直是糟践饮食文化。试想用这些菜名吸引顾客点菜,又由此加价,能不引起消费者的怒斥吗!怎能保持饮食业者良好的社会形象。
那种凭票购物、物资紧缺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饮食革命,时尚迭起。食品种类,数不胜数。什么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中老年食品、婴幼儿食品、绿色食品、减肥食品……还有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等也进入了县城。洋酒、啤酒也上了中餐宴席,人们真不知该吃什么好了。
有人说,在中国文化里,“吃”这个字的分量太大了,不能吃的也想法转化为吃。什么受了损失叫吃亏;受到推崇叫吃香;有了哧吓叫吃惊;嫉妒之情叫吃醋;经受艰难叫吃苦;依法处罚叫吃官司……
我想,但就饮食而言,确是个最简单又最复杂的问题。它简单到一个“吃”字可以说完,复杂到浩如烟海的长卷也写不清。(作者 刘贵之 二○○三年冬夜 于邹城)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