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健康需要预防奶瓶龋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2-24 09:31:19
奶瓶龋又叫哺乳龋,是发生于婴幼儿时期的急性龋。表现为上颌乳切牙(即门牙)的唇侧面,及邻面的大面积龋坏,牙齿患龋病后不能自愈(即不能再长好)。
我们经常会接到一些家长的咨询电话,询问孩子的牙齿在长出不久后逐渐变黄并一块块脱落是什么原因?这种现象在1至3岁的孩子中很常见,我们称作奶瓶龋。由于乳牙的钙化程度低,因此患龋后病情进展迅速,破坏面积广,并且治疗效果差。
奶瓶龋与喂养方式有关
奶瓶龋是怎样形成的呢?顾名思义这种类型龋病的发生与婴儿喂养的方式密切相关,当婴儿吸吮奶头时,来自奶瓶或母亲乳房的乳汁以及其他营养液体与除下颌前牙外所有的乳牙均接触。如当婴儿在睡眠时吸吮奶头,则乳汁等与上门牙的接触最多,上门牙表面的细菌可从乳汁等中得到丰富的乳糖或蔗糖营养而活跃生长,而在睡眠时唾液分泌量减少,流动速度明显变慢,对牙齿的冲刷清洁作用减弱,于是细菌发酵糖而产酸,逐渐在牙面上发生龋蚀。母乳喂养或奶瓶喂养均可导致奶瓶龋,而不良的喂养方式如喂养时间过长、喂奶次数频繁、夜间含奶瓶或奶头睡觉、添加含糖食品等都是奶瓶龋的发病原因。
奶瓶龋影响宝宝牙发育
奶瓶龋初期表现不易引起家长的注意。主要是在上门牙唇面的牙颈部形成一条白垩色脱矿带,随着龋蚀的发展,这条脱矿带的颜色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环绕着牙齿,使牙硬组织剥脱,最后变成圆锥状,甚至形成残根。这样,不仅使乳牙的切割功能大大降低,而且随着病变加重,会引起牙髓及牙根尖病变,这时孩子会感到剧烈疼痛或牙龈肿胀、流脓,严重的还会影响恒牙的发育。一旦因龋蚀严重无法治疗,而将乳牙过早拔除,就会扰乱乳恒牙替换的生理规律,引起恒牙萌出秩序错乱,给孩子的牙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奶瓶龋的迹象,应及早带孩子去口腔科诊治。
妙招预防奶瓶龋
预防奶瓶龋,首先要讲究科学的喂养方法。在喂奶时不要放太多糖,喂食时应让小儿坐立,而不要躺着喂。喂食后应给孩子清洗口腔,去除食物残渣和乳凝块,喂食时间尽量在孩子睡醒后为好,不要睡前喂食,以免喂食后孩子很快进入睡眠状态无法清洁口腔。另外预防奶瓶龋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幼儿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家长就应开始为幼儿刷牙。最好是饭后和睡觉前进行,每日至少两次。
2.三岁以下儿童可用清水刷牙,三岁以上儿童可选用儿童含氟牙膏(不要选用成人含氟牙膏)。
3.使用牙线清洁乳牙邻面,每日至少一次。
4.让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不要让孩子嘴里含着糖水或奶液睡觉。
5.一岁半以上儿童应不再使用奶瓶喝水或喝奶。
6.从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开始,应每隔3个月就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次牙齿。
7.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使用氟制剂,以提高乳牙的抗龋力。
乳牙健康是婴幼儿健康成长发育的重要保证。各位家长如能坚持做到,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奶瓶龋的发病率。
(转载自《北京青年报》)
≡ 查看、发表评论 ≡